真正的双枪老太婆,她为抗日立过大功,为何建国后被枪毙?

通过小说《红岩》以及相关影视作品,许多人都对“双枪老太婆”有所耳闻。她在抗战时期确实存在,英勇抗敌的故事至今依然广为流传,令后人铭记。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双枪老太婆的人有两个,分别是东北的赵洪文国和四川的陈联诗。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便确认了双枪老太婆这一角色的灵感来源于陈联诗,而在民间广为传言的双枪老太婆则是赵洪文国,因其成为“游击队之母”和“民族之母”,而被人称为“赵老太”。
赵洪文国,原名洪文国,是一位满族女性。她于188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的红旗沟,在嫁进赵家后,便改名为赵洪文国。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赵洪文国毅然决然地不愿成为亡国奴,四处动员家人加入抗日行列。
她的儿子赵侗组织起抗日武装,为了支持儿子的抗战事业,赵洪文国甚至把家里的资产变卖,以筹集抗日的资金。而她则将自家改造成交通站,为抗日队伍提供保护。然而不久后,日军得知了她的活动,把她的家焚烧殆尽。
随着赵侗的抗日义勇军不断壮大,年过五十的赵洪文国开始利用自己老太太的身份,帮助传递情报和存放武器。从此,怀抱火器的老太太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双枪老太婆”。与此同时,日军也逐渐察觉到了她的异常行径。
那时,日本军队四处搜捕赵洪文国及其家人。1934年7月,赵洪文国带着儿媳和女儿悄然来到北平,持续投入抗日活动。然而,她的家人和族人却不幸被日军抓捕,有300多人被关押,幸而赵洪文国侥幸逃脱。
展开全文
到1937年,借助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力量,赵洪文国筹集到了大量军火,并将这些武器送往华北国民抗日军驻地。随着北平沦陷,她不得不逃往汉口,之后还曾前往香港等地积极宣传抗战。
1940年春天,赵洪文国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亲笔书写“游击之母”四字赠送给她,并且冯玉祥将军盛赞她是“女中豪杰”。当时蒋介石想留她在重庆安享晚年,但赵洪文国仍然坚持回到东北参与抗日。
抗战胜利后,她与儿子赵侗一同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军绥靖司令。然而在辽沈战役后,她的队伍遭到解散,她与家人最终逃至重庆。
1949年11月,重庆即将解放,赵洪文国接受了蒋介石的指示,带着几名忠心追随者逃往川西,成为一名土匪。为了获取粮食,她不惜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苦难,对解放军的劝说则充耳不闻。
她组织土匪袭击征粮队,劫掠村民,频繁作恶,造成300多人的伤亡。1950年2月,赵洪文国及其匪徒被捕,西南军区依法判处她死刑,69岁的赵洪文国最终接受了枪决的命运。
当时,有人因其抗日行动请求为她求情,但川西百姓普遍对此持反对意见。赵洪文国被枪决后,她的儿媳在监禁期间生下了一个孩子,最终得以网开一面,获得释放,并负责将孩子抚养长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